top of page

感講你知:不一樣的「善意溝通」家長日

Updated: Feb 10, 2022



不少家長對於孩子的「不聽話」,都感到非常困惑。不管是食飯、洗澡、執拾,還是做功課、打機,每一件事,都很容易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而起摩擦。疫情下,親子在家的相處時間多了,家長還要兼做教師的角色,更易引發衝突。究竟除了「鬧」,還有其他溝通方法嗎?以下,我想分享一個關於「見家長」的真實故事。


講3分鐘不被打斷 女兒感動落淚

陳老師是跟我一起學習「善意溝通」的小六班主任,她因為學生阿宜的行為問題需要「見家長」,於是便打給阿宜的爸爸。他接聽後立刻說:「陳老師,阿宜又有咩問題呀?佢係咁㗎啦!講極都唔聽,淨係識得睇YouTube,無得救㗎喇!陳老師,你幫我鬧吓佢啦!你講一句好過我講十句呀……(繼續講)」陳老師決定打斷他並說:「阿宜爸爸,我聽到你都好不滿女兒嘅某些行為和態度,希望我作為佢班主任可以幫到佢成長。我想邀請你今個星期五放學後嚟學校,我、阿宜同埋你一齊坐低傾吓,你願意嗎?」「傾嚟有咩用?佢會聽咩?佢……(繼續講)」爸爸斷言。「我相信會有幫助,請你嚟試吓傾。」陳老師再三邀請。「好啦!」爸爸答應。


陳老師與阿宜爸爸聊天後,開始了解到問題的根源。見家長當日,陳老師先說明是次會面的目的是為了解阿宜的需要,然後探討如何合作去滿足這些需要。陳老師先解釋規則︰「我想邀請你哋輪流用3分鐘分享自己嘅感受、需要,其間唔可以指摘、責備其他人。聆聽嘅一方,喺呢3分鐘要專注地聽,唔可以插嘴。你哋同意並願意遵守嗎?」雙方表示同意後,阿宜便開始分享。大概講了2分鐘後,阿宜開始啜泣,然後說:「我未試過講咁耐,爸爸都無打斷我、鬧我……」阿宜的爸爸聽到呆了。原來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察覺自己習慣打斷女兒的說話,然後就是一堆責備和指罵的說話,令女兒非常難堪。之後,陳老師協助阿宜和她爸爸以「善意溝通」的方式,包括平等對話、真誠表達、理解別人感受需要等,來改善關係。


三方平等溝通 減少衝突

陳老師與我分享這個故事,啟發了我:一直以來,不少「見家長」都是教師和家長一起指出學生的問題,再加以批評,卻沒有提供空間予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我自己就讀中小學時,也是非常討厭「見家長」的。然而,若「見家長」時,所有教師都可以像陳老師般,營造一個更平等、真誠和安全的空間予教師、家長和學生三方溝通,我相信有助減少衝突,改善關係。


文:楊思毅(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3期]

147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