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除了是個裝備學生知識的學堂,更是個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的地方,然而同理心、尊重、關愛這些價值觀,不似中、英、數等學術科目,並非單靠課本和練習就能教懂學生,那麼價值觀教育該怎樣在學校推行?
道教青松小學自2021年成為情緒教育非牟利機構「JUST FEEL 感講」(JUST FEEL)的夥伴學校,在JUST FEEL的支援下,積極嘗試透過橫額、「感受溫度計」、海報等校園佈置,以及動畫故事及心情記錄冊等校本工具,在課室內外營造「沉浸式」的同理心校園文化。
趙綺珊副校長憶述,三年的「感講夥伴學校計劃」在開展時適逢疫情,面對課時驟減、網課/面授變幻莫測,實在是「萬事起頭難」。當時團隊想到師生都久違了學校,希望他們回校均有煥然一新的感覺,遂決定從校園佈置入手。
校園佈置有如「第三教師」 教學生同理自己 同理他人
甫踏進校園,映入眼簾的是校門上一幅五米長的橫額,寫著「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還印有穿上校服的卡通人物。冼立賢助理主任表示,此橫額曾經歷過兩個版本,起初學校不想包含負面感受在設計中,想呈現「愉快校園生活」的感覺,因此卡通人物都是笑面迎人的。到了今學年,橫額上的卡通人物臉上卻多了眼淚,其身旁的朋友舉起手表示關心,冼主任解釋:「我們想讓學生認識不同的感受,並學習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感受無分對錯,因此不用逃避感受,而是擁抱感受。」
進到每個課室,都能看見櫃上或壁報板上貼著一塊色彩繽紛的磁石版,上面印有一個六色輪盤,每格分別寫著「快樂」、「傷心」、「平靜」、「不快」、「幸福」和「壓力」。六色輪盤的背面是三色輪盤,寫有「心情好好」、「心情不好」和「心情平靜」,給予辨認情緒能力較低的低年級學生使用——這是夥伴機構 JUST FEEL 設計的「感受溫度計」,老師在每天上課前都會邀請學生將自己的磁鐵放在代表到自己感受的位置,藉此幫助學生養成「自我同理」的習慣。冼主任指:「曾經有同學將磁鐵放在『壓力』和『幸福』中間,這正是我們要教小朋友的事——感受不是這麼簡單,是一個mixture(混合),正如『驚喜』就是又驚又喜。」
「沉浸式學習」當然少不了遍佈校園的海報和牆身貼紙,配合社交情緒教育課程設計,內容包括「如何平伏情緒」、「如何道歉」、「如何表達感謝」等。這些佈置就像「第三教師」般,在課堂以外教導學生同理心、尊重、關愛等價值觀,並提升社交情緒能力。
生動有趣教學工具 因應校本需要彈性調整
除了有「第三教師」,道教青松小學初小每班的班主任都會在每循環週一節的班級經營課教授「社交情緒教育課程」,課程與教具由 JUST FEEL 製作,並與教師共同備課,期間收集意見彈性更改教材。課程主題多元,包括認識個人感受及特質、同理心溝通技巧、成長及邏輯思維等約 70 個課題,教學模式以動畫故事、情景與活動為主。
課程的動畫故事圍繞一所「善意溝通魔法學校」,其中在名為「我們都是不同的」的一課,講述班上來了一位樹懶插班生,其他人類同學對於樹懶反應緩慢、用手食菜感到驚奇,甚至有同學覺得樹懶很笨和奇怪,透過二人三足的活動,他們學習到接受差異、互相配合,才能找到共同的節拍。藉這個故事,學生能學習到尊重彼此不同的喜好、習慣和性格,冼主任指同學們都非常投入看生動有趣的動畫,可謂是寓學習於娛樂呢!
在課堂完結後,學生不用做任何練習,但須填寫一本心情記錄冊,與「感受溫度計」相近,讓學生記錄每天的感受。這本記錄冊去年原本是日記形式,但學校觀察到學生將其變成例行公事、「變詞語簿,日日都寫『開心』」,有違理念,便調整成一星期記錄一次的札記,填上感受之外,也引導學生思考該週發生的事,更深入整理自己的感受,同時也加入「家長的話/簽署」,加強家校合作,讓家長也能了解更多學生的身心靈狀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