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感講你知:引導父母學習善意溝通(下)



上篇(https://bit.ly/3pReXHp)我們回顧了成年人「溝通轉化」的4個階段,包括「無意識」、「覺察」、「掌握」及「內化」。這篇,我們會透過實例,看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導父母「覺察」自己的溝通習慣。我認為當中有兩個關鍵技巧,包括「評價轉化觀察」及「詢問感受」。現在,我邀請你代入成年子女的角色,閱讀以下情景。


今天,母親找父親幫忙買餸,父親勉為其難地答應。從街市買完回來後,父親雙手各拿着數個膠袋,有些狼狽。由於他有便意,於是把餸菜連膠袋都先放到客廳桌上,然後去洗手間。恰巧母親從房間出來,看到桌子上「污糟」的膠袋,甚至有水從其中一兩個袋中流出來,便指着父親大聲說:「你啲餸買完返嚟就唔理?平時翹埋對手咩都唔做,叫你做嘢就求求其其!」父親激動回應:「你成日都淨係識得發脾氣話我,你啲嘢周圍放我都未出聲啦!」


情景發展到這裏,如果你是旁觀的子女,第一句會說什麼?請雙方息事寧人?還是支持其中一方?


根據「溝通轉化4階段」,父母親現正處於「無意識」階段。因此,我會建議你嘗試透過「評價轉化觀察」和「詢問感受」,引導父母親「覺察」自己。例如,當母親說完後,我們可以嘗試立即「轉化」:「媽咪,你剛剛嘅意思,係咪指當你見到餐枱有未妥善放好嘅餸菜時,你覺得好嬲、好困擾?」又或者當父親說完後,我們可以嘗試這樣「轉化」:「老竇,你剛剛嘅意思,係咪指當你見到媽咪用手指指着你,又聽到佢用比平時大聲嘅語氣同你講說話時,你覺得委屈、泄氣?」


先處理心情 再處理事情

不妨試試比較兩個版本(父母親原本的說話,和子女轉化後的說話),你會發現當聽到第2個版本時,我們會比較平靜,有空間思考事情的緣由,並嘗試理解對方。作為子女,在轉化過程中,我們要盡量以客觀的角度準確描述狀况,讓雙方在共同的事實基礎上討論,並邀請大家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再舉一些生活中的日常例子。近日疫情嚴重,大家都減少出門,家人相處的時間多了,摩擦也可能隨之增加,每一次的吵架,其實也很可能來自一兩句衝口而說的氣話,例如「你唔好咁煩啦」、「咁小事你唔使大驚小怪吧」、「你唔識就唔好亂講」等。我建議你繼續嘗試運用「評價轉化觀察」和「詢問感受」這兩個技巧,例如:「媽咪,你剛剛嘅意思係唔係指,當你專心煮飯嘅時候,唔想分心,所以想請老竇唔好打擾你?你有啲唔耐煩?」又例如:「老竇,你剛剛嘅意思係唔係指,當媽咪指張枱有污漬時,你認為抹乾淨就可以,因為大家都會有唔小心嘅時候?你剛剛係咪有啲唔自在?」


當我們慢慢習慣使用「評價轉化觀察」和「詢問感受」後,家人也會漸漸從「無意識」進入「覺察」,再透過學習進入「掌握」,最後「內化」。語言上的小小改變,長遠能帶來關係的大大改善。

文:郭梓樂(JUST FEEL感講共同創辦人暨執行總監)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8期]

13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