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感講你知:成長型思維面對考試結果

Updated: Jul 3

今個學年轉眼間已接近尾聲,亦來到緊張時刻——派成績表。家長教師當然都希望透過鼓勵與提醒,幫助學生持續進步。惟一些無心的言語,卻可能適得其反,學生感受不到支持,甚至影響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因此,我們希望藉着介紹「善意溝通」及「成長型思維」的概念,幫助家長教師引導學生面對成敗,接納當中的正負面感受,提升抗逆力。


成長型思維 vs. 固定型思維

「我天生就蠢過人,點努力都無用㗎啦!」大家有否聽過學生說出這類晦氣說話?他們未必是想敷衍你,而是反映出他們擁有「固定型思維」,相信能力是與生俱來且無法改變。因此當面對困難或挫折時,他們往往較容易放棄,甚至喪失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固定型思維」也可能對成績優異的學生帶來負面影響。當一名學生深信自己的成就全靠天分時,他們可能會因害怕失敗而缺乏進一步努力的動力。面對挑戰時,他們或認為自己的能力已達極限,而忽視透過努力克服問題的可能。


事實上,科學研究已證實大腦神經具有高度的可塑能力,大腦可以透過鍛煉和學習而發展。美國史丹福大學學者Carol Dweck提出「成長型思維」的概念,主張能力可以通過努力練習來提升。相關研究亦發現,「成長型思維」能夠更有效地從錯誤中學習,因此學業表現比「固定型思維」有更顯著進步。


家長及教師是學生的重要榜樣,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思維模式。因此,JUST FEEL感講持續透過「感講夥伴學校計劃」提供不同培訓及支援,賦能教師與家長以「成長型思維」引導學生,協助他們積極面對挑戰,提升抗逆力。這亦與教育局《4Rs精神健康約章》提倡促進學生精神健康的四大元素呼應。以下我們將結合「善意溝通」的理論,提供實用建議:


處境1:學生獲得滿意成績

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將成功經驗內化為未來面對挑戰的養分,例如說:「成績有進步是不是很滿足?」、「這份滿足感是不是因為努力得到回報?」接着,我們可以客觀而具體地描述學生的正面行為,並表達欣賞,幫助學生明白成功源於自己的努力,例如:「我記得你在考試前每天放學後都認真溫習,今天能取得這樣的成果,我為你感到高興!」


處境2:學生成績未如理想

作為師長,我們需要先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要,避免將自身對教養或教學的期望、壓力,或對失敗的恐懼投射到學生身上,進而對他們施加批評或與他人比較。當我們平復心情後,可以先鼓勵學生覺察自己的感受,並引導他們學會自我同理,接納失敗的經驗,例如:「現在的你,是不是有點失落?」「因表現不如預期而沮喪是很正常,我和你一起深呼吸5下,好嗎?」接着,我們可以強調失敗並非永久的結果,並鼓勵學生從錯誤中學習,例如:「你只是暫時未完全掌握這個課題,不如試試請教老師,弄清楚不明白的地方,然後努力改進,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進步!」


根據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的數據,香港學生學術能力全球排名第3,但僅43%人擁有「成長型思維」,遠低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的63%,這反映香港學生雖學業優秀,但抗逆力仍需加強。


文:李楚倩(「JUST FEEL感講」副項目經理 )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 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59期]


Comments


bottom of page